新刊


我們現今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深度全球化且各地緊密合作的環境,這催生了不少跨國公司,讓消費者得以享受來自全球且價格合宜的產品,然而,這也表示若生產環節有問題的話,影響範圍將十分廣泛。

像近期影響層面極廣且仍在持續發酵的神戶製鋼所一案就印證了這個說法,這不是汽車業界首見的重大醜聞,但恐怕也不會是最後一次,藉此機會,本文將與各位讀者一同回顧汽車歷史上著名的國際級和大規模的重大事件。

 

1. General Motors對Chrysler Airflow的文宣攻擊

Airflow是Chrysler在1934年推出的車款,當時就以相當先進的空氣力學與各式技術聞名車壇,大膽激進的流線式外型設計使Airflow在道路上鶴立雞群,但…General Motors對Chrysler能造出比他們更加先進的車款感到十分的憤怒。

General Motors在Saturday Evening Post雜誌上買下廣告版面,聲稱Chrysler剽竊了當時仍為最高機密的GM車款設計,而且可能會造成道路事故,但神奇的是這份設計從未公諸於世。

對此,Chrysler拍攝了一段相當驚人的新聞影片,內容包括了讓輪胎在高速下爆胎(展現Airflow先進穩定的懸吊系統)、請一位棒球投手對著車窗投擲速球(玻璃能承受且沒有出現裂痕)、進行翻車事故模擬(事後仍能駛離現場)、翻落34公尺高的山坡(仍能駛離且玻璃幾無破損),看到這裡,車子安全與否應該不用說明了吧!

在當時多數車款仍採用木製結構的時候,Airflow率先採用全鋼製結構,給了成員極為可靠的防護,儘管如此,但最後很令人意外的是,GM的文宣攻擊成功的使Airflow在1937年退出車壇。

 

2. 美國車廠Tucker的舞弊醜聞

這間車廠想必大多數讀者都沒聽過吧!但在1948年左右,Tucker憑著大膽的風格、流線的設計、以及先進的安全配備風靡了全美車壇好些時候,這間車廠的創辦人Preston Tucker用籌資的方式來推出車款,他在全美強力放送廣告,讓民眾對這輛充滿未來感的車輛感興趣,同時到處露面以販售公司的股票與經銷商經營權等方式來募集資金以量產他設計的車款,不過,Tucker一開始的資金就已捉襟見肘了,所有籌集而來的資金只能勉強維持位於芝加哥的工廠運作。

Tucker 48當時配備了許多先進的安全配備,像是軟式儀表台、強化安全車體、防爆擋風玻璃、以及能隨著前輪轉動而變更照射角度的中央頭燈(這大概是最早的主動式頭燈了),不幸地是,這間公司一開始的商業行為就不斷地受到眾人的質疑,因此,為了填補資金缺口,Tucker開始販售額外配備給那些尚未交車的客戶,之後由於生產作業一再延遲,終於在1950年的時候,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Tucker與董事會以舞弊的名義起訴,並強制關閉這間公司。

在Tucker關廠前僅生產了51輛車,該廠的高調作為使這起事件變成全國皆知的醜聞,然而到了今日,這些稀有且擁有華麗線條的車款卻變成了收藏家眼中難以遇見的瑰寶。

 

3. Chevrolet的引擎腳之災

在1969年,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接到一份報告,內容指出Chevrolet有一批瑕疵的引擎腳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連鎖反應,該局向General Motors求證時,他們回應已經接到「172則失效引擎腳的報告,其中造成63起事故與18名傷者」,但最令人震驚的是,GM和NHTSA沒採取任何行動也就算了,竟然還隱而不報,直到三年後大眾才得知真相。

1965-1969年的Chevrolet大型房車上配置有瑕疵的引擎腳,這些引擎腳可能會在高速下塌陷、使引擎的扭轉幅度增大,進而對節流閥體的連接機構施加壓力,最終產生無預警的加速(暴衝),這也會使車上的自排變速箱扭轉轉出原本的位置,使車輛無法排入停車檔(P檔),在調查期間,GM向NHTSA透露他們自1958年起就在旗下車款上使用同型的引擎腳。

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其實也不太讓人意外,因為1960年代汽車的排氣量與輸出功率都有著大幅度的增長,遠遠超過了引擎腳原本設計的承受力道,產生故障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之後大眾媒體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並做出報導,最後,GM終於在1971年12月5日宣布召回650萬輛車來解決這個問題。

 

4. Ford Pinto的燃油系統缺陷

Pinto是Ford在1971年發表的一部小型掀背車,目的是搶食當時美國逐漸被進口車佔據的入門車市場,Pinto在當時取得了不錯的戰果,總共售出了將近33萬輛,但…這款車有一項致命的缺陷,更讓人不敢置信的是,Ford一直都知道有這麼個問題。

若車尾受到撞擊時,油箱加油頸可能會斷開且插入油箱內,進而使燃油噴灑到車內並引起火災事故,美國雜誌Mother Jones在1977年的時候以一份報導披露,直指Ford在這輛車進入量產階段前就知道這項缺陷了,但卻因為解決的方法太過昂貴而放棄,完善燃油系統的安全性會增加每輛車11塊美元的成本,而增加讓油箱免於破裂的防護墊更僅需1塊美元。

後來,一份備忘錄流出給大眾媒體,內容統計了1973年起預計每年會有多少人死於此缺陷、以及公司每件官司的預期花費,這份備忘錄表示該廠為何決定放棄修復此問題,因為修復的代價比較昂貴,到了1978年時,大眾批評的聲浪愈來愈大,使Ford勉強同意召回150萬輛Pinto(與同型姊妹車款Mercury Bobcat),將燃油系統修改成較安全的型式。

據統計,約有900人是因為這項缺陷而身亡的,後來Ford因為這些民事訴訟賠上近百萬美元的代價,事件證明了他們當初的成本考量分析完全錯誤,Pinto的醜聞也對該廠在1980年代的財務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5. Ford的瑕疵變速箱

才剛支付百萬美元給因Pinto缺陷而傷亡的受害者,Ford馬上又在1980年面臨另一項慘重的召回事件,在為期三年的調查完畢之後,NHTSA宣布他們發現Ford在1966到1980年間所製造的自排變速箱含有重大缺陷,可能會使排檔從停車檔(P檔)跳脫到倒車檔(R檔),進而產生無預警的車輛滑動。

在美國雜誌Mother Jones和報紙Detroit Free Press的披露之後,大眾知道了Ford其實在1972年就知曉了這項缺陷,但卻因為修改設計會造成每部車輛的成本上升0.03美元,因此拒絕修正,但是,Ford悄悄地支付了約2000萬美元給那些受害者與其家屬,以作為封口費用。

這項缺陷造成了777起事故之後(其中包括了259名傷者與23名死者),NHTSA被迫要主導將近2300萬輛車的召回行動,但這項舉動很可能會使得當時的Ford破產,到了1981年,該廠主管向雷根政府有關當局承認了公司財務困窘,希望求得可行的方案,因此,最終的方案是Ford寄出2300萬張貼紙給受影響的車主,並告訴他們要貼在儀表板上,貼紙提醒這些車主在熄火前「謹慎確認排檔桿確實地排入停車檔內,並且完整地拉起手煞車。」

Ford在這次事件中可謂相當幸運,否則的話這將會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召回維修行動,儘管如此,這件醜聞仍然造成了該廠相當的損失,截至1984年為止,官方報告指稱因為變速箱滑動造成的死亡人數已上升到77名。

 

6. Audi爆衝疑雲

雖然現今的Audi是豪華品牌的翹楚,但在80年代晚期的時候這間德國車廠卻飽受醜聞的打擊,甚至差點被美國市場逐出門外!主角車款是Audi 5000,在1982年發表的這輛運動系四門房車是幫助Audi建立豪華品牌形象的關鍵之一。

不幸地是,在1986年11月23日的時候該廠的形象受到嚴重打擊,在美國電視網CBS的節目《60 Minutes》裡披露了5000令人震驚的一個問題:受訪問的車主聲稱他們的愛車有暴衝的現象,為了驗證這項問題,節目攝錄了一段短片,內容是一部無人駕駛的5000居然無預警地自己前進!?不過,觀眾不曉得的是,這輛車其實被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動了手腳,他們在排檔桿上設置機構強迫車輛入檔。

然而,Audi沒有對這起事件作出澄清,僅僅冷淡地堅持所有的事故都是因為人為疏失,而且還播送了一則讓人不爽的廣告,內容列出了一些有關汽車的問題,然後列出:「如果你能通過這項測驗…那你就能夠駕駛Audi」的訊息,不過,最後證實Audi真的沒有錯誤,因為在美國、加拿大、與日本都進行了檢查測試,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由於駕駛人不熟悉Audi緊密設置的油門與煞車踏板(連腳部空間都很小),導致他們產生了煞車失靈的錯覺(因為踩下煞車的同時也踩了油門)」,雖然獲得了平反,但形象的傷害已經造成。

由60 Minutes所掀起的這場慌亂,讓Audi在美國的形象嚴重受創,原本在1985年之前還能售出超過75,000輛車,但到了1991年的時候卻僅剩12,000輛,Audi在這之後花了近20年才使美國市場銷售量回復到1986年前的水準,這起事件也以最駭人聽聞且誤導最嚴重的事件寫入近代媒體史。

 

7. Ford和Firestone的翻車事故醜聞

時間來到了1990年,Ford發表了全新的休旅車款─Explorer,當時SUV佔了全美車市的7%,到了1999年更成長到將近20%,而且仍在持續增長中,Ford和Firestone輪胎的翻車醜聞事件並沒有停止這股趨勢,但這的確引起國際上的恐慌,使大家開始研究車高較高的卡車是否真的有易於翻車的傾向。

Explorer在1990年的出世就是要取代翻車傾向更明顯的Bronco II,且接下來的十年裡更成為最暢銷的車款之一,至於輪胎供應商,Ford選擇與Firestone合作,這間輪胎廠是Ford在過去100年裡最喜歡也是合作最久的廠商,看起來感情很好,但是當NHTSA向Ford和Firestone調查高頻率的爆胎導致翻車事件的時候,Ford和Firestone卻互相責怪對方。

他們要面對的是全球將近100名的死亡人數,Firestone一開始召回了650萬條輪胎,該廠認為是高溫、胎壓過低、以及Explorer的重心與操控特性導致事故,Ford在訴訟之後幾個月也額外召回了1300萬條輪胎,當時該廠的執行長Jaques Nasser聲明:「簡言之,我們對於這些輪胎的性能在未來是否能確保客戶安全並沒有足夠的信心。」

後來在國會聽證會上兩間公司的主管互相指責對方的不是之後,Firestone和Ford便於2002年分道揚鑣了,至於究竟是哪間公司的問題較多,也沒有人再認真追究了,因為兩間公司都已為訴訟付出了上百萬美元的代價。

 

8. Toyota暴衝疑雲

2012年,在Toyota與Lexus不斷否認旗下車款暴衝現象幾年之後,Toyota同意支付美國政府高達$12億美元來獲得緩起訴,這是歷史上單一車廠的最高罰金紀錄,而這起事件與其他類似事件差不多,Toyota起先是責怪駕駛個人因素,然後又指稱是地墊卡住使油門踏板無法回彈所致,而根據新聞媒體The Washington Post的報導指出,這間車廠所藏匿的文件中顯示了油門踏板機構有瑕疵。

整起事件的引爆點是在2009年,有關當局釋出了一份錄音檔,一輛由加州公路警察Mark Saylor所駕駛的Lexus突然無預警地加速,在撞擊前的車速甚至達到了201 km/h,最後造成車上四名乘客不幸喪生,事件過後三年,Toyota承認他們誤導大眾,並在全球召回930萬輛車。

 

9. Takata瑕疵氣囊風暴

雖然前述的召回醜聞事件影響了上百萬輛車,但這些總和都還比不上著名的「Takata(高田)氣囊召回事件」,共波及了10間全球主要車廠、且影響了至少1700萬輛車,在2000到2008年之間,日本氣囊製造商Takata所生產的氣囊可能會被濕氣所影響性能、並且在部屬的時候產生過大的爆炸力道,這股力道可能使氣囊的金屬外殼破裂,進而讓致命的碎片和化學物在車內飛散,產生重大傷亡。

在美國報紙New York Times的報導中披露,Takata早在2004年就以知曉這則潛在的瑕疵,但卻沒有向NHTSA報告這則發現,因此,美國政府要求Takata合作參與聯邦調查,若不從的話將施以每日14,000美元的罰款。

受影響的10間車廠當然忙著彌補這場爛帳,據估計,全球至少有多達3000萬輛車可能配置了危險的瑕疵氣囊,這則醜聞的影響可能會長達數十年,影響範圍廣泛,若十分擔心的話,網路上有不少資源可以讓你查詢你的愛車是否配置了這些瑕疵氣囊,若查證屬實,建議盡快聯絡保養廠進行更換。



10. GM企圖掩蓋的瑕疵啟動開關

Cobalt是美國車廠Chevrolet旗下的一款小型車,這輛車原本應該會平和地沉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但不知怎地,它竟然能與Ford Pinto並列汽車史上最危險的車款之一!2007年時,Chevrolet召回了98,000輛車,因為這些Cobalt可能無法通過聯邦安全法規的規範,之後在2010年,故障的動力轉向系統又使該廠進行另一次的召回,影響約130萬輛車,但這些都還不足以讓Cobalt名列最危險車款的競爭者行列中,真正讓這輛車惡名昭彰的是具瑕疵的啟動開關,這些開關可能會使車輛在行駛中突然熄火、解除像是安全氣囊和ABS等重要的安全系統、最終導致重大事故。

與大多數的重大醜聞案件相似,GM早在2004年就得知了這個零件可能有瑕疵,但卻發現修正的成本太高,在2006年他們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卻是以更新零件編號的方式來粉飾太平,在經過9年時間與13名不幸喪生者之後,GM終於決定召回260萬輛Cobalt以及姊妹車款Pontiac G5。

故事到這裡還沒結束,等著GM的是$100億美元的民事訴訟,可能會嚴重癱瘓車廠運作,後來GM律師主張這些有重大瑕疵的車款都是由「舊General Motors」所生產的,這間公司已在2009年破產,因此重新成立的新公司不需要對前朝遺毒負責任,很顯然地,GM企圖蒙混過去,官方後來宣布因為瑕疵啟動開關造成了死亡人數已上升到90人,汽車史也將對此記上一筆。

 

11. Hyundai和Kia的油耗門事件

在2012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發現Hyundai與Kia浮報旗下車款的燃油效率,車款多達13款,這些車款公布的油耗數據使消費者誤信他們的車款比競品更加省油,進而讓增加銷售量,經過EPA、美國司法部、與加州空氣資源局的調查之後認定確有不實行為,這不僅欺騙了消費者,讓他們以為自己買到省油的車款,更欺騙美國政府,因為這能讓該集團領取美國「清潔空氣法案(Clean Air Act)」所給予的補助,最終,Hyundai和Kia需要支付消費者約3.95億美元的代價,以作為多餘油耗消耗與不便的補償,政府方面則對Hyundai開罰$1億美元,這是清潔空氣法案最重的罰金數目,先前所領取約$2億美元的補助也都必須繳還,此外,很顯然聯邦政府不信任兩間車廠未來自行公布的油耗數據,因此為了避免這兩間車廠未來再次從事作弊行為,另外再開罰$5,000萬美元。

 

12. Volkswagen的柴油門事件

2015年9月17日,Volkswagen還是全球最大的車廠,且仍在享受於美國車市的高成長率,但到了9月18日的時候,一切都變了調,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指控這間德國車廠違反了美國的清潔空氣法案,Volkswagen的柴油車款一直以來都以高性能、環保、且比對手更具效率而聞名,不過政府發現這間車廠在車款上使用一種特殊軟體來在排放汙染測試時做出漂亮的結果,然後在一般行駛時又恢復正常模式,因此實際測量下來,Volkswagen的柴油車所排出汙染物其實比競爭車款更多,一時之間,這些車款都被下令禁止銷售,無法售出的新車只好塞在各經銷商的停車場內,數百萬憤怒的消費者呼喊著真相與賠償,Volkswagen在美國的銷售量應聲急遽下滑,根據最新的統計顯示,光是美國的部分就需要支付$147億美元的代價、加拿大也有約$21億加幣的罰款,Volkswagen對這起事件付出相當慘重的代價,並且賠上了商譽。

 

13. Mitsubishi油耗造假風波

2016年4月,Mitsubishi爆發了油耗測試造假的醜聞,起因是該廠的共同夥伴Nissan發現合作開發的車款油耗竟然比宣稱的數據還要差,因此要求調查,隨後發現測試的車款在胎壓、空氣阻力等數據都被修改過,日本Asahi(朝日新聞)更披露表示Mitsubishi誇大部分車款的油耗超過15%,該廠坦承是公司內部的主管指示,因此篡改車款的油耗測試結果,這引起了一陣驚慌,消費者開始懷疑這些造假是否擴及到日本海外其他市場的Mitsubishi車款,最後,該廠正式報告說有62.5萬輛車款的油耗數據被修改灌水,然而,日本政府並未對其做進一步的懲處。

 

14. Nissan新車安全檢查造假醜聞

2017年9月底,Nissan爆發醜聞,內容是該公司自2014年起開始讓未被正式認定的「輔助檢查員」施行新車出廠的最終安全檢查工作,不僅讓未擁有正式資格的檢查員從事檢查工作,還讓他們以擁有正式資格同事的印章來製作完成相關文件,事件範圍遍及Nissan在日本國內的所有六座工廠,由於這些工廠不只生產Nissan的旗下車款、也替一些車廠從事代工生產工作,因此可能影響的車款大約116萬輛,這些車輛不僅安全性有疑慮,未讓專業檢查員進行檢查的行為也違反了日本的「道路運送車輛法」規定,另外還有假文件隨之而來的偽造文書問題,而Nissan也已經在10月6日向日本國土交通省申請召回維修,至於開罰和糾正行為,則待日本政府調查完畢後才會公布。

 

15. 神戶製鋼所製品強度造假

2017是車壇的多事之年,確切點該說是日本車壇,這次的主角是日本第三大鋼鐵製造廠「神戶製鋼所(Kobe Steel)」,該廠坦承在10年前開始篡改未達客戶要求的鋁與銅製品的強度數據。由於神戶製鋼所的產品被全球許多公司所使用,遍及各大車廠與許多車款,影響的車廠包括了Toyota、Mazda、Subaru、Lexus、Honda、Nissan等,甚至Ford和GM也在調查此事,而一些鐵路、飛機、甚至是火箭上的組件都看得到這間工廠的Logo。

由於偽造的數據主要是強度相關,因此各界對於這些產品的耐受性產生了相當大的疑慮,除了懷疑性能之外,最重要的是可能影響車輛安全性,若產品的性能危及到必須要召回更換,那神戶製鋼所需付出的成本與代價將極為巨大。神戶製鋼所造假之所以為人震驚的的緣故不僅只是廣泛的影響範圍而已,該公司能偽造數據長達10年之久也令人不敢置信,而這起事件也可能重創日本長久建立起來的高品質商譽與印象。

平心而論,儘管每當有車廠出狀況外界不免會特別以放大鏡檢視,畢竟是價格不菲又攸關人們性命的產品。但在此必須要說的是,或許基於銷量、降低成本等緣故導致幾項事件的發生,可汽車畢竟屬於高端科技結晶的產品,許多的細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縱然出了狀況卻也不能因此埋沒許多工程師在背後的苦心,若沒有這麼多車廠為大家服務,也很難看到路上有這麼多堪稱藝術與科技結合的作品。然而相信一連串的歷史事件是在謹惕人們與廠家要更細緻地去檢視各個環節,這也就是為什麼汽車工業對人類來說具備指標性,因為能從錯誤中學習,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為美麗。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m.tw/imghp?hl=zh-TW&tab=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