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試駕

事隔1年,咱們的焦點又再次回到這輛車身上……

早在2015年,在下便曾以一系列的專題來直擊幾款尚未在台灣上市,卻仍相當優質的本田好車。當時這款Honda HR-V 1.8正是數款車點名中最有可能國產化現身的車款,一方面是因為早有風聲耳聞(別問我是哪聽來的=3=)另一方面則是由於Civic9即將停產、Civic10則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加上CR-V也面臨世代末端未有大改款銜接,產能交棒下讓這款在日本稱做是Vezel的HR-V有了在台灣上市的機會。
而這輛雖然在台灣有點晚上市,但在國產車市場仍賣到翻的Honda HR-V 1.8,雖然有別於咱們在日本遇見的Vezel Hybrid,台灣部分很明顯光動力規格就和日規有顯著差異。畢竟本田家現行這款HR-V在北美其實已經是屬於這名稱下第2代的車款(什麼?)故就實際狀況來說比較像是拿Vezel改一改後冠上HR-V的名稱來繼承,也讓本次針對這輛比較近似美規的台灣規格HR-V的開箱試駕好像在玩大家來找碴,看看否和日規究竟有啥差別。
依稀記得當時在日本遇見的Vezel散發著深藍色的烤漆,無獨有偶這次咱們的開箱試駕碰上的也是深藍色的Honda HR-V。或許這顏色是正是此車款的重要主打色,不可否認搭配性確實很高,台日烤漆的品質目前看來也似乎沒太大的落差。
事實上當初HR-V準備在台灣國產化時個人曾憂心那帥氣的LED魚眼大燈組會不會就此消失,好加在這部份是杞人憂天,在頂規的HR-V上不僅如是保留這款本田國產化以來首次導入的LED大燈組,也預告未來生產的車款,也預告未來在台灣生產的車款極有可能也可以跟上日規腳步、擁有這款照明效果還不錯的技術。
接著開箱水箱罩的部分,台灣規格的HR-V 1.8則是和日規X型及S型的汽油版Vezel如出一轍,大面積黑色亮面水箱罩上從Honda的H型Logo兩側拉出一條鍍鉻飾條,形塑出有點低調的配置。不過比起日規Hybrid版本以大片鍍鉻呈現,個人比較喜歡現行設計,在低調中見識奢華、在優雅中見識卓越這種詞句自然是不用多說的,整個車頭在那邊金光閃閃、瑞氣千條本來就不是我的菜,反而鍍鉻少一點、跑格便會多一點的這種理念還比較符合HR-V的定位。畢竟不是正統規格的SUV,Crossover本來就該有跨界的樣子,這種特化車型在轎車與休旅之間、年輕與沉穩之間的掌握本來就不容易,拿捏的好當然就是如虎添翼。
不過平心而論,HR-V或許因為世代設計的落差,比起近期的Mazda CX-3、Toyota C-HR來說確實少了那麼一點銳利,不可否認確實沒那麼像青年軍。但就像帥哥百百款,年輕的佐藤健、藤原龍也雖然很多人喜歡,但還是有不少人的心中摯愛是金城武熟男。別忘了年輕時亂逃學的金城武其實沒那麼帥,有點年齡後的細紋和線條反而為他點綴出另一番風采。
接著看到引擎的部份,配上這顆代號為R18Z9的直列四缸i-VTEC自然進氣引擎相信對本田迷來說自然是熟悉不過的。其前身便是用在Civic9 1.8上的R18Z1引擎,也就是說都屬於是R18一族的微調版本。
坦白說先不論油電版,以汽油版來說未能用上地球夢新引擎L15B確實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尤其L15B從日規到美規皆能見到其銷售的蹤跡,擁有缸內直噴並可在6,600rpm榨出最大馬力131ps、以及4,600rpm時可產生最大扭力15.8kgm確實是頗有效率;但基於台灣還在實施600c.c一個級距的老舊稅金制度下,R18Z9作為一顆每年繳納稅金金額和L15B相同、又可以榨出比L15B還要高的最大馬力:143ps/6,500rpm,以及最大扭力於4,300rpm榨出17.5kgm的表現來說其實更符合台灣的用車環境。雖然大家也不是整天在那邊開最大馬力在路上跑,但因應台灣高低起伏落差較大的環境來說仍有所助益,販售上也會容易些。
至於美規陽春版配備販售的另一顆僅120ps的引擎L15Z6在此就不多做敘述了。
另外在引擎蓋隔音綿和膠條的設計上,基本上和日規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有趣的是,不同於眾多現行本田車款的雨刷噴頭設計在前擋風玻璃下方的塑膠護板上,台灣規格的HR-V 1.8也與日規、美規相同是藏匿在引擎蓋上緣內側,就維修觀點來說確實是更適切的設計。
另外本次開箱試駕也發現配備軟骨雨刷的部分也跟日規如出一轍,沒有落入台灣規格Fit3竟然配備硬骨雨刷的窘境。
前擋玻璃的製作方法與日規同步,一樣是外嵌的形式。可見在造車細節上並不會因此有太大的差異。
但車頂上很明顯少了裝飾用的造型車頂架,據悉以日規為例必須要是汽油版的S型及油電版的Hybrid Z型才有此配備,只是既然以裝飾為主要導向的設計,其必要性似乎就沒那麼高了(應該……吧?)
接著看到車側的部份。
坦白說這次HR-V在台灣上市時未能直接引進Modulo套件,個人認為相當可惜。Modulo套件裝載於HR-V對於側裙的部份有著極佳的修飾效果,也讓側邊看起來不會那麼地過於簡潔,為車身做出更多變的線條。
但即使如此,自車尾後窗處向前延伸的鈑件折線仍相當突出,並有另一道從前車門把部分接到至葉子板輪拱,配合底下後葉子板輪拱拉出的些微折線總共畫出了3道線條。
至於鋁圈的部份,台灣規格HR-V 1.8倒是採用了日規Vezel S版及Hybrid Z版的鋁圈,算是已經配備了最佳的選擇。比較意外的是原廠的215/55R17配胎使用的竟然不是本田家愛用的普利司通Bridgestone,本次倒是採用了登祿普Dunlop於日本製造的SP Sport MAXX 050配胎。這條胎基本上是以4WD車型為主的SUV配胎,雖然就肅靜性及耐用度來說表現普普,但其乾地甚至是溼地表現卻相當出色。剛好在本次開箱試駕適逢雨天,正巧體驗了其優點,只能說本田確實在某些用料上相當用心,一種烏龜吃大麥的概念(喂!!!)
雖然這款鋁圈的設計不能說是最美的,但卻也是原廠配備在Vezel、HR-V上最有特色的款式。加上配胎上的用心,故個人認為這樣規格已經相當得宜。
全車車長4,294mm、寬1,772mm、高1,605mm,就外型來說其實並未太顯著大於同級車,基本上就是略小於Subaru XV、略大於Nissan Juke,和Mazda CX-3差不多。軸距的部份2,610mm,加上前輪轉軸設計為HR-V換來僅5.3m的最小迴轉半徑。
不過平心而論,個人認為側邊最大的特色莫過於這藏匿在車窗旁的後車門把。坦白說這樣的設計在本田家車款上也並非唯一採用,沒引進但貿易商那邊很多的Civic9 TypeR也是採用這樣的設計,包含當時歐規的5門Civic9也是如此。
這種省略三角窗化為車門把的設計就外觀來說很明顯能為車身畫出更流利甚至是充滿跑格的線條,並打造出類Coupe的外型。不過真要說缺點的話大概就是這開門的方式沒那麼人體工學,手還要抬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把車門打開,但對於這樣節省三角窗玻璃又讓車側線條完美的做法,用在HR-V相信是相當適合的。
每次看到本田後來的掀背車款都有配備擾流板就怨念當年Honda Fit2為啥原廠沒有……(喂!)
果然鯊魚鰭天線要濕濕的才好看啊……(咦?)
接著來開箱見識一下車尾的部份。
如同前言Honda HR-V的車頭造型並不是那種驚豔的帥氣,形塑的車尾其實也相當樸實。
不過該有的還是有,導光型LED尾燈所帶出的光型仍頗為帥氣,反而底下延伸的三角形方向燈部分顯得有些多餘。若未來小改款上能將這部分向上整合並將尾燈線條弄得更尖銳些,Honda HR-V應該會更有看頭。
接著來看到底盤的部份。
其實見識著佈滿的下護板就可以理解Honda HR-V對於行駛到多種地形上的考量。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台灣方面並沒有推出4WD的規格,著實覺得有些可惜。
懸吊方面,台灣規格的HR-V 1.8與日規、美規相同,為前麥花臣加防傾桿、後H型扭力樑。此設計與本田自家小車Honda Fit如出一轍,畢竟很明顯地HR-V是採用Fit底盤打造而成,這點本田自己也不諱言承認。
不過如同過去咱們曾針對扭力樑來進行的評論,除了好處是在於能為上方換得較大的乘坐置物空間外,基本上這樣的設計用在小車上還是比較沒有爭議的,運用在Honda HR-V這種Crossover車型算是處於臨界點,雖然其當家MPV車款Odyssey也是採用扭力樑設計。只是科技日新月異,在材料應用妥當的情況下,確實可以增加扭力樑的適用性,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車款咱們都會習慣趴下來檢視,像Honda HR-V整個看起來就很粗勇的設計其安全性就因此無庸置疑。
但如果看到某些車款是採用那種薄如蟬翼的扭力樑中央桿……那只能說生命誠可貴、遠離倒楣鬼啊(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本次開箱試駕的HR-V 1.8為國產汽油版,但如同咱們曾在日本開箱過的油電版本,皆同樣在避震彈簧旁設有粗壯的結構樑。這結構樑理論上是油電版用來保護電池組件所用,但在汽油版上依然如實呈現,可見HR-V並未因為動力單元或產地不同便在此安全架構上打折。
所以也因為在H型扭力樑的設計上,為Honda HR-V換得了極大的乘坐和載物空間。
所以最大開口長1180mm、深800mm的後行李箱是什麼樣的概念,打開尾門就知道。比起許多同級車來說,HR-V確實爭取了接近於Subaru XV的置物空間。
後行李箱小燈位於左側外……
行李箱內側還有固定扣的設計,以便將物體綑綁固定。
不過有點殘念的是,Honda HR-V的行李箱底板相當地薄,這點算是需要加強的部份。
可六四分離的後座座椅放倒後,Honda HR-V 1.8自然也因此擁有了極大的載物空間,基本上公路車拿掉前輪後便可直接放入,以寬度來講放置2輛也不是問題。
另外Honda HR-V 1.8也師法自家Fit,擁有相當高的空間變化性變化性。椅背可以六四分離不算什麼,椅墊可以六四掀起才是王道==+
不過掀起的時候,可以更明顯發掘另外Honda HR-V的後座中央果嶺仍有著微微的凸起,畢竟要保留4WD車款容納中央傳動軸的架構,但比起許多車款來說已經相當平整。
然除了後座椅面中央處可翻倒做為扶手及飲料架外,前座扶手箱後方也有飲料架的設計。可是……
有沒有覺得飲料架前方有個奇怪的方格?以日規為例那位置其實就是後座12V充電孔,但很明顯地台灣規格Honda HR-V 1.8將這部分取消,個人認為相當可惜。
不過撇除這些小地方,Honda HR-V的主體架構基本上確實是原汁原味。
以這位身高175cm左右的仁兄來說,在前座座椅未特別前拉的狀況下,乘客不僅能坐好坐滿,大腿還擁有相當滿足的支撐性。
膝部空間有整整1個拳頭以上;
頭部空間亦有1個拳頭。
只能說就同級車來說,Honda HR-V的空間表現確實不容小覷,不是那種剛剛好的使用情況,而是有著比想像中還要來得大的乘坐空間。
此外後座3頭枕的設計也皆如日規、美規一般妥善保留。
頭枕的重要性一旦遇到緊急煞車甚至是撞擊時就會很明顯地感受到,是保護頸椎的重要設計。所以過去不少車款故意拿掉中央頭枕其實是相當要不得的,好加在本田在這一點也確實有明顯進步。
當然中央三點式安全帶也是不能少的~~
接著看到前座的部份,也就是個人認為本次本田在設計HR-V時最能展現其特色的部份。
略微向駕駛座傾斜的中控台,這次的設計不會像先前美規Civic9那樣如此突兀,相反地還讓整體造型簡約又不失沉穩。在過去以駕駛導向的中控台常走的是所謂的跑格路線,但HR-V在這方面或許有沾上一點,但那種味道又不是那麼地重,反而因為屬於Crossover車型所以達成了一種釋放,讓設計得以自由、較不受拘束。
當然成本……還是得控制的==+
所以在一些小東西上,Honda HR-V 1.8的表現可能就不是那麼地精緻,譬如這在駕駛及副駕駛座上頭的遮陽板,改成以硬質塑膠和壓花形式製成。
另外是仿皮質的塑料軟飾板,尤其在副駕駛座出風口外圍大量呈現。這款材質從先前Fit3時便已經大量採用,到了HR-V更是連中央鞍座到車門扶手都可見其蹤影。儘管略有一絲膠感,但觸感上卻是相當溫潤舒適。
至於副駕駛座一整排吹風吹很大的空調出風口,對於夏天太怕熱的人來說根本就是一大福音。而且雖然看起來好像會吹得太超過,其實這點也不用太擔心,一整排3個出風口皆可獨立控制開閉。
而在Honda HR-V內裝上另一大特色則是中控台及鞍座下方的摟空設計,增加了前方的置物空間。
但可惜的是比照日規後發現,台灣規格的HR-V雖然保留了左側的USB插孔及右側的12V,但中央的USB和HDMI插孔卻直接消失變成預留,個人認為即使是HDMI插孔對台灣環境不是那麼實用,但也能將這個位置改成USB來使用,怎麼樣也比留2個凹槽來得好看,囧。
至於上方則是排檔桿及空調面板的部份。這款電容式觸控的空調面板自Fit3開始大幅地在本田家的車款上使用,除了正常使用下壽命應該是會比機械式旋鈕或按鍵來得高之外,也為近期本田車款的科技感有著顯著的提升。不過話雖如此,HR-V 1.8在台灣上市時仍有人提及為什麼不是配備雙區恆溫空調,事實上關於這點在日規也必須要購買到油電版Hybrid Z車型才會搭配,日規汽油版全車系並未配備雙區恆溫。
至於車載主機方面,Honda HR-V這次衛星導航配備的圖資為Papago,可以說是市佔率極高的款式。
變速箱的部份,台灣規格Honda HR-V採用的G-Design CVT變速箱算是現在大幅使用於本田汽油車款上的機件。其原生是屬於Earth Dreams地球夢科技的一環,不過可惜目前從Fit3到HR-V都還仍未見L15B地球夢引擎的蹤影。但如同先前所說,目前配備的R18Z9引擎其實某方面來說比較適合台灣環境,而G-Design CVT變速箱又有一定的省油實力,平心而論駕馭起來也比他廠的CVT變速箱還更有些樂趣,算已經是相當到位的配置。
至於本田家的DCT雙離合器變速箱,目前來講還是僅於油電車上使用,不過在連美國目前都還沒有油電版HR-V的情況下,要感受到其魅力還是去一趟日本比較快=3=
不過有一點值得讚揚的是,電子駐車鍵這項配備並未因為引進台灣後取消,按照美規及日本規格如實配上。但個人認為一方面是由於當初HR-V在設計上本來就沒有手煞車版本、鞍座也未預留空間,但也因此原汁原味地呈現。
不過比起電子駐車鍵原原本本地奉上,Honda HR-V的前座飲料架卻和日規Vezel的設計有明顯地不同QQ
在先前咱們見識到日規Vezel的飲料架設計後,將其譽為是人類史上最強車用飲料架,但來到HR-V身上卻換成了這個閹割版本,囧。
但不可否認即使是這款閹割版本,也比市面上許多車款的飲料架還來得優秀。上下可掀的設計讓飲料架可以放置較高的寶特瓶,置物板下翻後則可放置例如中杯星巴克等大小的飲料。另一方面基於寬度及略微方正的造型,譬如利樂屋一類的方型紙盒子飲料也能妥善放置。雖然機能性仍差日本規格的飲料架一截,但卻已比許多車款來得優秀。
不過扶手箱的設計就沒那麼優質了,深度不足之餘內容空間也相當有限,個人認為有些可惜。
至於在駕駛座方面,比起原本綜觀整個中控台來看,聚焦在方向盤前時更能感受到Honda HR-V的戰鬥氣息,尤其三幅方向盤下方還採用了高亮黑色裝飾,配上皮質方向盤確實相當精緻。
連排檔撥片也散發著高亮黑的色澤……
儀表的部份則單純了許多。
這款三環儀表主架構與日規汽油版相同,資訊判讀上也就是將轉速表從右方改至左方,並且右側可切換多種資訊內容。
就三環儀表的右側內容來說,除上方有時間、下方有溫度、行駛里程和油耗表示無法切換之外,中央則可切換為每小時平均行駛距離、經過時間、剩餘可行駛距離、瞬間油耗共4種資訊。
最後,到了引擎起閉鍵按下的時間了……
究竟台灣規格的Honda HR-V 1.8試駕起來是什麼滋味,細細品嚐後發現……
平心而論,比起本田旗下的眾多車款來說,HR-V 1.8並非是駕馭上有著太多激情的車款,相反地平順、安穩、好開是個人在本次開箱試駕HR-V的最初印象。懸吊反應帶來的路感其實不算太明顯,可就因為沒那麼明顯所以感覺還蠻順暢,算是略微偏軟但可以接受的架構。不過畢竟是SUV車型,側傾的抑制雖然在過彎時感受得到但不算強硬,有著一種類似於老大哥CR-V般溫潤的流暢感。
然動力配置上,只能說配備R18Z9這顆引擎確實有其用意,在開箱試駕的過程中咱們走過雪隧、走過市區、走到蘇澳又回到台北,一路上大雨滂沱間那不間斷的奔馳步伐,卻也絲毫感覺不到動力不足。畢竟以其不到1,300kg的重量來說,這樣的動力單元是絕對夠用,只是駕駛起來又在CVT的輸出下表現出更為溫和親切的路線。
Honda HR-V 1.8本身就不是一輛走凶悍路線的車,本田家可以多暴力儘管眾所皆知,但至少在HR-V試駕感受到的是好開、好載、還算舒適的親和力。比起各家CUV也就是Corssover跨界休旅車款來說或許沒有太過於強勁的特色,但就如同先前所言,Honda HR-V 1.8就好像是有點年紀的優質帥哥,適合陪伴、適合生活、適合間並肩走在一起,用那略微低沈但頗有磁性的聲音哄人入眠,也讓這款車足以成為品味人生的家庭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