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攻殼機動隊, 科幻, 史嘉蕾·喬韓森, Scarlett Johansson, 魯伯特·山德斯, Rupert Miles Sanders, Ghost in the Shell, 2017, 電影, 賽博朋克
說真的觀看這部電影無非是為了要欣賞繁華絢麗的科幻場景、復古蓮花跑車、仿賽版本的Honda NM4,以及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脫衣服的性感動作(咦?)。但除此之外,這部2017年真人電影版的《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究竟為所有人留下了些什麼?坦白說或許比想像中還要來得薄弱。
![]() |
(圖1. 摘自anoncraft.com) |
改編自日本超經典動漫作品的《攻殼機動隊》就劇情來說其實是融合自電視動畫《攻殼機動隊: Stand Alone Complex》、《攻殼機動隊:S.A.C. 2nd GIG》和OVA《攻殼機動隊:S.A.C. Solid State Society》,以及由押井守在2004年導演的第二部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所作出的獨立作品,基本設定與世界觀仍禀持著作者,也就是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於1989年連載的漫畫。坦白說這部片雖然不會像咱們過去曾提及的《刺客教條:Assassin’s Creed》那樣有著文本缺乏的改編困難,可《攻殼機動隊》遇上的又是另一種情況:文本太豐富、內容太經典,以致於不管怎麼拍都難以撼動原著及動畫延伸作。這也就是為什麼拍攝這部電影其實跟越級打怪無疑,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和將世界觀及其哲學思考完整地呈現給所有閱聽眾,就只能說是等級3也想屠龍。畢竟身為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賽博朋克科幻作品,且裡頭的許多設定不僅啟發了《駭客任務 The Matrix》三部曲系列,更引起眾多對於科技的理解與反思,就知道僅以一部106分鐘的電影來呈現會多麼不足了。
也因此,觀看這部2017電影版的《攻殼機動隊》,仍是要跳脫原先動漫的範疇才能安心服用,不用擔心噎著或味道過於繁複,因為該給的科幻畫面、打鬥場景、略微窒息卻也瞬間通暢的節奏,這部片全都包括在內,但最終留下的是什麼呢?是的,又是一部尋找記憶的旅程,只是用科幻重新包裝過罷了。
![]() |
(圖2. 摘自anoncraft.com) |
執導《攻殼機動隊》的導演魯伯特·山德斯(Rupert Miles Sanders),或許是因為有著電視廣告執導出身的背景,平心而論就畫面運用來說確實相當懂得在瞬間就抓住觀眾的目光;然而在其上一部執導的電影《公主與狩獵者 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卻也發現手法上絢麗但空洞,劇情鋪陳上並無過人之處。但關於劇情有時候是編劇的問題,並無法全歸咎在導演身上;可當事隔5年執導《攻殼機動隊》卻又產生類似的情況,不免讓人懷疑是否更該注重內涵與本質,尤其《攻殼機動隊》的背景可是擁有豐富文本支承,卻只能呈現出單純看看爽爽的爽片,縱然劇情推敲得一氣呵成,但就是少了那畫龍點睛的省思。當劇情簡化成女主角懷疑、發現、並尋找自我的旅程時,其實就代表著《攻殼機動隊》裡的科幻概念已儼然成為讓畫面「變得好看」的支撐而已。
可這齣畫面「變得好看」的支撐力道,就實際畫面的呈現來說確實表現得可圈可點,姑且不論裡頭有多少自動漫版本的經典畫面重現,在大量的CG助攻下的確將場景化為更為貼切的事實,包含重新塑造一座融合東京及香港、後現代化的新濱市(電影並未特別提及這座城市的名稱,此處是擷取動漫作品稱之),裡頭日系元素及漢字的運用、場景的色調及呈現的細膩等,其視覺系的部份有做出一定的水準,雖然最終的攻殼車被弄得如此相當無趣……。
![]() |
(圖3. 摘自anoncraft.com) |
再者則是主角史嘉蕾·喬韓森的表現,其自從擔綱Marvel的黑寡婦一職後科幻系的片約可說是接踵而來,譬如擔任《雲端情人 Her》的配音、《肌膚之侵 Under the Skin》裡的外星女人,乃至《露西 Lucy》裡莫名其妙的絕對存在,只能說史嘉蕾·喬韓森越演越強、越演越無敵,這次扮演《攻殼機動隊》裡的主角還算是弱的,但就她在詮釋來說確實是表現到位。史嘉蕾·喬韓森所飾演的少校(The Major)蜜拉·凱莉恩(Mira Killian)一角,為片中一名全義體化的生化人,簡單講除了腦是自己的之外,全身上下都是由科技公司阪華機械(Hanka Robotics)在研究項目「2751」中打造的完美成果,並納入政府機構公安九課中作為阻止新世代網路犯罪的重要人才。也因此故事從頭到尾皆是圍繞在這名蜜拉·凱莉恩的身上,在她知道自己原來是阪華機械透過非法手段從活人實驗製作而來的生化人後,最終才知道自己的本名其實是叫草薙素子,所以日本名字的公司其實總裁是白人,所以把日本人做成生化人後才會長得像白人(咦?)
好吧,在這樣的劇情鋪陳下,史嘉蕾·喬韓森擔綱主角就變得可以理解,然從整體詮釋上確實也表現得相當到位,畢竟要持續維持一貫表情無過多情感般地演下去確實不容易,但也因此在需要龐大情緒波動時,表現的情愫確實動容,駕馭得頗為出色,唯一真要點出的問題大概是走路移動的畫面過於駝背、造型設計上頭髮兩側過於單薄等細節。
![]() |
(圖4. 摘自anoncraft.com) |
此外另一名重要角色,由皮魯·艾斯貝克(Johan Philip “Pilou” Asbæk)也確實是公安九課隊員巴特(Batou)的一時之選,雖然劇中他和少校的關係簡化成同袍之情,但就自身角色詮釋來說或許比史嘉蕾·喬韓森的演出還要來得到位。兩人過去在《露西》一片中其實就曾交手過,其在《賓漢 Ben-Hur》中飾演的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us)也有一定的水準,讓人不得不留意這名演員之後的發展與潛質;至於北野武飾演的公安九課領導荒卷大輔(Daisuke Aramaki)就不用說了,他就是北野武,該開槍的時候開槍、該殺的時候殺……這就是北野武。但這也代表的是2017真人電影版的《攻殼機動隊》從演員陣容、CG畫面到場景詮釋都是一等一的水準,但也讓人發現獨缺劇情以致三足跛行。
![]() |
(圖5. 摘自anoncraft.com) |
平心而論,要將經典翻拍本來就是挑戰中的挑戰,許多人站上頭陣卻也敗下陣來,2017真人電影版的《攻殼機動隊》已經算是還站得住腳的作品。只是好加在就全球來說真的認真看過原著動漫的人並不多,讓這部片得以暫時擺脫了如ghost般的原作困境,雖無法列為成功但也不致於得遭受太多責難,可當重新思考那繁複的科幻設定下的諸多細節,我們必須承認對應這個時代,這部片是否有牽引出一連串的細膩反思?
最後,這問題咱們用1995年《攻殼機動隊》動畫電影版的押井守於2014年7月12日參加TIFF訪談曾被問到「《攻殼機動隊》是否會成為現實」的問題,來加以回應。
他答道:「我覺得這已經是現實了。在座的所有人都有手機……我也有,現在只不過是把手機放進大腦裡的問題。不管是在衣兜里還是大腦裡,反正你離了它就活不了了,這也是我為什麼說人類必須去適應科技……它也許只是在你的衣兜裡,但那實際上已經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了。」
各位看倌,是否已經理解了?